第75章 當前的地位

    

-

劉備並不介意高遠現在的狀態。

冇有高遠,就冇有他的今天。

況且高遠僅是每日小酌,用餐,冇有任何出格之舉。

在雒城逗留數日後,高遠特意齋戒兩日,準備與劉備做最後的商議。

那天,在奉天府,他對劉備道:\"主公,自當年我們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,至今已有多久?\"

劉備聞言,陷入了沉思。

\"記不清了,或許七八年,或者更久,已有十多年了吧。\"

\"確實有十多年了。\"劉備迴應高遠。

高遠聞言,神色莊重地向劉備分析天下大勢。

\"如今,曹操掌控中原、隴西,還有袁術昔日的領土,韓據守東北。\"

\"孫策與劉表結為親家。\"

\"江東與荊州實現了全麵無稅互通。\"

\"當年那些爭霸的諸侯,如今隻剩下主公、曹操、孫策和劉表。\"

\"但我們不能滿足於一輩子蝸居蜀地安逸度日。\"

\"我確信,無論主公還是我,都有統一全國的決心。\"

\"我們不會永遠困在蜀地,對嗎,主公?\"高遠問劉備。

劉備已明白高遠的意圖。

\"其實自從你的三分天下策略提出,我就思考過這個問題。\"

\"然而,起初我們就麵臨糧草兵馬短缺的問題。\"

\"我明白采納你的三分天下策略,我們無法像曹操那樣安逸。\"

\"但這條路風險最低,我們無需付出太多,就能走到現在。\"

\"然而,現在要對付劉表、孫策,或是挑戰曹操,都將異常艱難。\"

\"三足鼎立的局麵已成定局。\"

\"這種態勢難以動搖。\"

\"無論我們進攻哪一方,另一方都會猛烈反撲。\"

\"因為他們清楚唇亡齒寒的道理。\"

\"攻打劉表,曹孟德必然劍指成都,甚至徑直踏入雒城,與我決戰。\"

\"反之,若我們挑戰曹操,孫伯符與劉荊州必會聯手侵擾蜀地,直逼雒城。\"

\"曹操與孫劉聯軍皆有直搗要害的實力。\"

\"如今,我們實際上已陷入進退維穀的境地。\"

劉備坦誠地道出自己的憂慮。

高遠聞言,滿意地點點頭,接著道:\"其實,主公。\"

\"能擁有蜀地這片沃土及南疆雲南,已是莫大的福祉。\"

\"蜀地富饒,物產豐盈,資源眾多,冇有它,我們便永無立足之地。\"

\"如今雖不宜主動開戰,但固守現有基業,亦無憂患。\"

高遠繼續分析。

劉備深以為然,附和道:\"的確,失去蜀地,我們就失去了源源不斷的資源供應。\"

\"當前的領地,儘管在隴西似利刃懸頸,但大局已定!\"

\"我渴望成為一位安定的君主,這已不再是空談。\"

劉備對高遠坦言。

高遠點頭道:\"這正是我急於奪取蜀地的原因。\"

\"隻有蜀地在手,我們纔有問鼎天下的可能。\"

\"然而,我那三分天下的宏圖,卻存在致命的隱患!\"

高遠繼續剖析。

\"一旦發動全麵戰爭,我們很可能一敗塗地。\"

\"攻打劉表,曹操可能直接攻雒城。\"

\"對付曹操,劉表或許會直接瞄準雒城。\"

\"蜀地的存亡,關乎我們的生死存亡。\"

\"雖然我們在西北和中原仍有大量領土,但蜀地纔是我們的根基。\"

\"天府之國的美譽,絕非戲言。\"

劉備歎息,搖頭道:\"問題就出在這裡。\"

\"這正是我近來鬱結之事。\"

\"因此,我對主公的基本國策又有新的建議。\"

聽聞高遠提及基本國策,劉備立刻警覺起來,問道:\"軍師請賜教。\"

\"首要,穩固內部,發展國力。\"

\"其次,繼續派雒天城和李宏毅解決隴西曹操與劉表的紛爭。\"

\"有林鏡、李宏毅、江風、雒天城四位猛將鎮守隴西,曹操之威脅無需過分憂慮。\"

\"第三,如我先前所言,風險與收益相輔相成。\"

\"既想獲取,自然要有所付出。\"

\"即使可能遭遇挫敗,我們也不能永遠困守蜀地!\"

\"哪怕麵臨失敗,也要主動出擊。\"

奪取荊州之後,我們將能兩麵夾擊隴西,那時天下之財富與人口,陛下可獨占八成,統一全國僅是時間的流逝而已。”

高遠向劉備詳儘闡述了他的策略。

高遠的話語落定,劉備抓住了關鍵所在。

“你的意思是,我們維持原有的三分天下之計,持續攻打荊州劉表,而非直接對付曹操,對嗎?”

劉備向高遠確認道。

“正是如此,我們不去觸碰曹操,而是針對劉表。”

“荊州失守後,我們再圖謀隴西。”

“那時,天下的財富與人口,主公您將獨攬八成,一統江山,隻是時間的問題。”

然而劉備在此刻搖頭:“我們攻打劉表之際,曹操必定會全力攻打我們的隴西咽喉之地。”

“一旦成都失守,雒城便會暴露無遺,甚至可能導致蜀地的首府雒城與成都淪陷。”

“曹操一旦侵入蜀地,我們將麵臨極大的困境。”

劉備坦誠地對高遠表達了自己的憂慮。

“無須擔憂,有林鏡、李宏毅、江風和雒天城四人鎮守成都與隴西,主公大可放心進攻劉表,不會有絲毫問題。”

“就算曹操真的占領了成都。”

“我們在雒城外圍的十五萬精兵強將,也會讓他有來無回。”

“況且,戰爭本就充滿風險,若無風險,主公也不會有今日之地位。”

高遠迴應道。

-